消息觀點

宏亞按揭證券有關公司(“宏亞按證”) 是一家建基於香港的創新金融服務公司,專門從事資產證券化及資本市場融資。

2016文章匯集

A貨、維權與樓市

近日看到一則有趣新聞,話說某內地車廠,生產一款運動型車(SUV),外型酷似保時捷同期產品;保時捷大概已循法律途徑解決這種侵權行為,但內地一眾「波子車主」,卻自行發起行動,包圍土炮車廠的銷售中心抗議。原因據說是波子車主多次被人問及,是否買了A貨的國產車,然後自行貼上保時捷的標誌。明明是名車富豪的絕配,卻被誤認為充大頭鬼,難免氣結。 跟心理治療師阿寬談起,他說類似情況根本數不勝數。內地過去也曾出現過新樓盤開售,單位因應市況調整減價,引來舊買家包圍售樓處抗議的事件。在香港,發展商將新盤餘貨減價,之前的買家大概只會自嘆倒楣認命,鮮有所謂群眾聚集、抗議。至少在上一個周期,樓價大跌的年代,香港都未出現過舊…

轉個角度的〝醒覺市〞

港府「加辣」後,部分資金轉投印花稅較相宜的車位,推高了車位的成交價。港島一個新盤的兩個車位以九百多萬元,有指價錢都可以買一個太古城單位了。此是典型的本土視野,以本地住宅價格作為比較車位價錢是否合理的座標。很少有人想到,其實市場有大批買家,衡量價值的座標體系完全不同。 近日資金追捧車位,令車位租金回報率開始下跌,平均只有2、3厘水平。以本地視野看,投資車位的吸引力開始下跌。問題是,換一個視角,結論可能完全不一樣。

息口不加怎減的道理

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雖然他在選舉時頗多前言不對後語的情況,其財金官員班底亦尚未公布,但他主張大興土木改善基建,加上經濟數據支持聯儲局加息,未來一至兩年的利率走勢已趨明朗化──美息將溫和上升。 美國經濟數據改善,12月聯儲局議息,市場已估計聯邦基金利率將上升0.25厘。特朗普在競選時曾揚言要炒掉聯儲局主席耶倫,就大趨勢而言,成真與否的意義不大。隨着經濟改善,聯儲局應已達成加息共識,客觀上會造就利率上升的環境;而對於地產大亨出身的特朗普,基建利好地產的影響是路人皆見的常識,小小的香港横洲發展或也印證這種講法,新任總統又怎會看輕。 筆者認為,2017年美國應加息約4次,令聯邦基金利率升至2厘或以…

開到荼蘼的又豈止量寬

樓價高企,如果在街上問人:「點解樓價咁高」,以前市民回應可能是「炒家炒高」。今天可能會說:「因為量寬谷起樓價」。各國推出非常手段的貨幣政策已經多年,量寬有如宗教傳播般成為了各央行的普世政策。這種趨勢,其實蘊含了世紀級的不公、不義。物業作為有型資產,卻成為區分貧富階層的最大分野! 自2008年美國次按引發金融海嘯以來,環球央行紛紛以貨幣政策應付危機,所謂貨幣政策,就是透過減息、買債增加貨幣供應;通俗點就是坊間說的印銀紙。理論上,貨幣供應增加,利率低企,企業借貸成本下降,投資自然加多,從而做就更多就業,經濟便好轉。

勵志或反智?

(刊載於 hkej.com, 11/10/2016) 在網上片段看到,一位年紀似是幼稚園高年級生的日籍小朋友,在大群觀眾面前表演體操跳木馬。那個跳馬木箱其實比小朋友高許多,他試了一次、兩次、三次都未能跨過木箱,之後一大班同年紀小孩跑出來,圍住他叫了幾句口號後,小朋友再奮力一跳,竟跨過木箱,贏得全場歡呼。片段頗具勵志意味,難怪在網上廣傳;然而,是否勵志,很大程度由詮釋者的角度決定……

樓市的主流意見?

(刊載於 hkej.com, 14/06/2016) 官方及私人的指數雖然都反映樓價自高位下調一成多後開始企穩,但主流意見(包括媒體)似乎仍認定樓價仍會反覆向下,某大行更估計樓價仍會跌三、四成。筆者嘗試看看兩個主要外圍因素,再回頭審視我們日常接觸普遍的樓市看法。 說主流意見認定樓價向下,可由幾則按揭新聞看出端倪:負資產宗數破千宗、樓按年期貼近歷史高位、發展商為一手新盤推出免壓測、只供息的按揭、財務公司把手上按揭資產打包轉手。以上按揭市場上的幾個發展,無一例外被媒體演繹為樓市凶兆;負資產等同壞賬、按揭年期長反映借盡的情况、發展商

給用家的留言──應用篇

(刊載於 hkej.com, 17/05/2016) 早前筆者提到,現行負資產的定義,主要由銀行利益出發。而物業成為負資產,對業主來說當然不是好消息,現實問題就現實地面對,小業主如何應對? 小業主用家在樓價高峰時購入單位,如果打算長期持有的話,根本不應過分在意短期的價格走勢。說到底,除非樓價只升不跌,又或完全禁絕物業按揭,否則負資產可視為周期現象,問題在置業時「無咁大個頭,戴咁大頂帽」,

賭徒遺失的伊甸園

(刊載於 hkej.com, 26/04/2016) 閱報看到一篇有關病態賭徒的報道,他們有一些特徵;而過去樓市炒風熾熱時的炒家,往往亦與病態賭徒有不少共通點,幸而近年樓市炒賣風氣被遏止,炒家活動空間減少,對己對人都是好事。 先行定義,稱得上病態,最大特徵是無法自拔,在賭博中賺了錢,他們通常會加碼投注;輸了卻不肯止血,還同樣會加大注碼以求翻本。說起沉迷賭博的賭徒,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位處社會基層,在公園口叼香煙,

投資怪談──裂口女

(刊載於 hkej.com, 12/04/2016) 不知大家是否喜歡看恐怖片、聽鬼故事?又或者是怪談式的述異故事,此等故事都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但怪談故事除了表面的恐怖,背後往往也反映當下社會的荒唐。 話說1979年,日本小學生之間流傳一個裂口女的故事,裂口女面上帶有裂到耳朵的大嘴巴,這名女子日常只可戴着口罩渡日。後來她竟走到小學的校門外,攔下獨自走路的小學生,除去口罩詢問他們「我漂亮嗎?」。如果回答「不」,她便把對方的嘴巴剪開作為回應。小學生都害怕這樣的遭遇,大夥兒決定如遇上不幸,要回答「漂亮」。

樓市的損失厭惡

(刊載於 hkej.com, 22/03/2016) 不同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對一定範疇的認識較其他人多,是正常不過的常識。他們的意見可供業外人士參考,因此,他們往往被尊稱一句專家。不過,總有一些人會以為自己是全方位的專家,會對近乎所有領域的事件都有過人洞見。 話說友人心理冶療師阿寬,他的岳母便是一位全方位極有意見專家,舉凡阿寬應該佩什麼款式的眼鏡、阿寬家的電視應該有幾吋,她都會奉上其見解。而阿寬岳母專研的其中一個領域,就是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