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nd Insights

Pan Asian Mortgage Company Limited is a Hong Kong based innovative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specializing in mortgage origination and capital market financing.

Archive for 2016

A貨、維權與樓市

近日看到一則有趣新聞,話說某內地車廠,生產一款運動型車(SUV),外型酷似保時捷同期產品;保時捷大概已循法律途徑解決這種侵權行為,但內地一眾「波子車主」,卻自行發起行動,包圍土炮車廠的銷售中心抗議。原因據說是波子車主多次被人問及,是否買了A貨的國產車,然後自行貼上保時捷的標誌。明明是名車富豪的絕配,卻被誤認為充大頭鬼,難免氣結。 跟心理治療師阿寬談起,他說類似情況根本數不勝數。內地過去也曾出現過新樓盤開售,單位因應市況調整減價,引來舊買家包圍售樓處抗議的事件。在香港,發展商將新盤餘貨減價,之前的買家大概只會自嘆倒楣認命,鮮有所謂群眾聚集、抗議。至少在上一個周期,樓價大跌的年代,香港都未出現過舊買家抗議發展商減價的事件。

Company Statement

Our Company, Pan Asian Mortgage Company Limited, would like to alert the public that an entity named “Grand Asia Mortgage Services Limited” with Chinese name“宏亞按揭服務有限公司” is using the same Chinese short name as our Company “宏亞” on its website (http://gamortgage.com.hk) to  promote its money lending business. Our Company is totally unrelated to Grand Asia Mortgage Services Limited宏亞按揭服務有限公司.

轉個角度的〝醒覺市〞

港府「加辣」後,部分資金轉投印花稅較相宜的車位,推高了車位的成交價。港島一個新盤的兩個車位以九百多萬元,有指價錢都可以買一個太古城單位了。此是典型的本土視野,以本地住宅價格作為比較車位價錢是否合理的座標。很少有人想到,其實市場有大批買家,衡量價值的座標體系完全不同。 近日資金追捧車位,令車位租金回報率開始下跌,平均只有2、3厘水平。以本地視野看,投資車位的吸引力開始下跌。問題是,換一個視角,結論可能完全不一樣。

息口不加怎減的道理

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雖然他在選舉時頗多前言不對後語的情況,其財金官員班底亦尚未公布,但他主張大興土木改善基建,加上經濟數據支持聯儲局加息,未來一至兩年的利率走勢已趨明朗化──美息將溫和上升。 美國經濟數據改善,12月聯儲局議息,市場已估計聯邦基金利率將上升0.25厘。特朗普在競選時曾揚言要炒掉聯儲局主席耶倫,就大趨勢而言,成真與否的意義不大。隨着經濟改善,聯儲局應已達成加息共識,客觀上會造就利率上升的環境;而對於地產大亨出身的特朗普,基建利好地產的影響是路人皆見的常識,小小的香港横洲發展或也印證這種講法,新任總統又怎會看輕。 筆者認為,2017年美國應加息約4次,令聯邦基金利率升至2厘或以上;而2018年,美息料會加2次,至2.5厘水平以上。如果經濟好轉、美國順利啟動大型基建,推高通脹,美息於未來24個月更可能升至3厘水平。在此說明,這是主觀願望而已。

開到荼蘼的又豈止量寬

樓價高企,如果在街上問人:「點解樓價咁高」,以前市民回應可能是「炒家炒高」。今天可能會說:「因為量寬谷起樓價」。各國推出非常手段的貨幣政策已經多年,量寬有如宗教傳播般成為了各央行的普世政策。這種趨勢,其實蘊含了世紀級的不公、不義。物業作為有型資產,卻成為區分貧富階層的最大分野! 自2008年美國次按引發金融海嘯以來,環球央行紛紛以貨幣政策應付危機,所謂貨幣政策,就是透過減息、買債增加貨幣供應;通俗點就是坊間說的印銀紙。理論上,貨幣供應增加,利率低企,企業借貸成本下降,投資自然加多,從而做就更多就業,經濟便好轉。

勵志或反智?

(刊載於 hkej.com, 11/10/2016) 在網上片段看到,一位年紀似是幼稚園高年級生的日籍小朋友,在大群觀眾面前表演體操跳木馬。那個跳馬木箱其實比小朋友高許多,他試了一次、兩次、三次都未能跨過木箱,之後一大班同年紀小孩跑出來,圍住他叫了幾句口號後,小朋友再奮力一跳,竟跨過木箱,贏得全場歡呼。片段頗具勵志意味,難怪在網上廣傳;然而,是否勵志,很大程度由詮釋者的角度決定……

樓市的主流意見?

(刊載於 hkej.com, 14/06/2016) 官方及私人的指數雖然都反映樓價自高位下調一成多後開始企穩,但主流意見(包括媒體)似乎仍認定樓價仍會反覆向下,某大行更估計樓價仍會跌三、四成。筆者嘗試看看兩個主要外圍因素,再回頭審視我們日常接觸普遍的樓市看法。 說主流意見認定樓價向下,可由幾則按揭新聞看出端倪:負資產宗數破千宗、樓按年期貼近歷史高位、發展商為一手新盤推出免壓測、只供息的按揭、財務公司把手上按揭資產打包轉手。以上按揭市場上的幾個發展,無一例外被媒體演繹為樓市凶兆;負資產等同壞賬、按揭年期長反映借盡的情况、發展商

給用家的留言──應用篇

(刊載於 hkej.com, 17/05/2016) 早前筆者提到,現行負資產的定義,主要由銀行利益出發。而物業成為負資產,對業主來說當然不是好消息,現實問題就現實地面對,小業主如何應對? 小業主用家在樓價高峰時購入單位,如果打算長期持有的話,根本不應過分在意短期的價格走勢。說到底,除非樓價只升不跌,又或完全禁絕物業按揭,否則負資產可視為周期現象,問題在置業時「無咁大個頭,戴咁大頂帽」,

賭徒遺失的伊甸園

(刊載於 hkej.com, 26/04/2016) 閱報看到一篇有關病態賭徒的報道,他們有一些特徵;而過去樓市炒風熾熱時的炒家,往往亦與病態賭徒有不少共通點,幸而近年樓市炒賣風氣被遏止,炒家活動空間減少,對己對人都是好事。 先行定義,稱得上病態,最大特徵是無法自拔,在賭博中賺了錢,他們通常會加碼投注;輸了卻不肯止血,還同樣會加大注碼以求翻本。說起沉迷賭博的賭徒,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位處社會基層,在公園口叼香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