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看未來樓市(上)
(刊載於 經濟一週, 20/02/2010)
農曆新年前樓市持續上升,部分屋苑樓價較2010年初已上升逾一成。在一眾置業人士心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可能是樓價是否已過高?若錯過去年的升浪,現時應否追價入市?
入市的問題,不是簡單片言隻語可以回答。分析樓價是否過高,置業者要考慮樓市週期、經濟週期及自己的生命週期,今期先討論樓市週期。 所謂週期,很多時被借用在經濟,以至股市上。死腦筋一些的人,會研究歷史數據,往往得出經濟、股市、樓市會有「上升n個月、橫行n個月、下跌n個月」的循環。
筆者便聽過樓市「七年循環」理論。1997至2003年樓價跌了六、七年;2003至2009年升市也是持續六、七年,故推論2010年樓價便可能進入下跌浪,進入新週期。
84年起大升浪
本文提及的週期,不是指樓市存在一個固定年期的循環,而是指樓市存在明顯上升/下跌的分野。
在樓市上升週期初段置業,便會比在樓市下跌週期初段,對置業者更有利。
要討論現時樓市處於週期中的具體位置,我們需要回顧一下歷史。有較詳細數據的香港樓市可追溯至1982年,大致而言,由1984年起、實行聯繫匯率及確定主權回歸後,本地樓市便展開一場大升浪。
實行聯繫匯率前,港元兌美元匯價是浮動的。上世紀80年代初中英開始討論香港前途問題時,一度影響市場信心,港元被拋售。
聯繫匯率的制訂,解除了香港貨幣匯價波動風險,而且定下的聯繫匯率7.8港元兌1美元,較之前的低。
當時對外資而言,以港元計價的物業顯得格外相宜,無形中增加了外資投入香港的吸引力。
中英談判確定50年不變等原則,除在政治上解決了香港前景不明的問題外,亦因中英協議1997年前每年賣地不得多於50公頃,令土地供應長期處於不足狀態。
在幾個利好因素推動下,1984年開始的樓市升浪,雖然經歷幾次調整,如1989年「六四事件」,及90年代中港府調控樓市,限制按揭成數、調整樓花印花稅徵收時間,均只令樓價輕微下調,調整時間亦短。
金融風暴、八萬五惹大跌浪當年「六四」事件只令成交量下跌,樓價下跌約5%至10%,為時約一季;1994至1995年調整時間較長,樓價下調約兩至三成,前後不足兩年,且未有影響升市大方向。
由1984年計升浪維持了13至14年,直至1997年。是年發生兩件大事,扭轉了樓市升勢,一為亞洲金融風暴,亞洲貨幣兌美元貶值;二是回歸後港府推出「八萬五」建屋目標。
兩個新變數皆涉及樓市最基本的因素。「八萬五」建屋目標意味1997年前「每年賣地50公頃」的限制不再存在,而且土地供應會大幅增加。
港元堅守聯繫匯率,但亞洲貨幣普遍貶值,情況便與80年代剛實行聯繫匯率時相反。
以港元計價的香港物業、服務,相對亞洲鄰國變得不便宜,令本地資產吸引力下跌,亦直接導致後來持續數年通縮,進一步減低投資者買樓意欲。
基本因素改變,扭轉了樓市大方向,香港樓市展開跌浪。1997年起的樓市跌浪持續時間之長,在香港史上可謂罕有。直至2002、2003年發生三件事,將樓市大跌勢扭轉。
其一為2002年「孫九招」,正式宣告港府改變土地政策,全面限制土地供應,包括以勾地方式全面取代定期賣地、終止居屋興建。
其二為中央推出「自由行」,及與香港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標誌中央以政策扶助香港經濟;其三為2005年起人民幣展開升浪(見左頁表)。
土地政策影響最大
導致2003年樓市轉向的三個基本因素中,「孫九招」意味土地供應由寬鬆改為收緊;實施「自由行」及CEPA後,亦實在推動香港經濟;至於人民幣升值,意味以港元計價的資產對內地買家而言變得便宜,更吸引內地新一代富豪來港置業。
2003年後樓價逐漸回升,至2008年中金融海嘯發生前,累積升幅已達100%,亦返回1997年高峰期近八成水平。
就在市場一面倒看好之時,2008年美國出現次級按揭問題,雷曼倒閉,幾家金融機構被接管,觸發環球資產價格下跌。
金融海嘯後樓市調整雖然急,但為時不長。樓價下跌約三成,為時半年。在各國救市,特別是美息下調及中央推出40,000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後,本港樓市受惠回升,現時樓價指數已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前高位。
簡單回顧歷史後,讀者可發現在眾多因素中,對樓市影響較小的是政治事件。
而港府政策中以土地政策影響最大。1984、1997及2003年樓市轉向,均與土地政策有關。
相反,90年代港府多項措施壓抑炒風,但土地供應政策沒變,樓價調整幅度相對較小(見上表)。
顯而易見,寬鬆供應的土地政策若遇上經濟衰退,樓市便會出現時間較長、幅度較深的調整。所以房屋政策的改變,可視為風險管理的預警。
讀者或會有疑問,筆者沒有提及2003年的「沙士」。非因筆者疏忽,而是認為「沙士」並非影響樓市的基本因素。
簡單作兩個設想。假如現時港府再推「八萬五」,筆者相信很多業主會急急賣樓;又如果不幸地再來一場「沙士」,筆者則懷疑會有多少業主肯減價賣樓。
「沙士」是一場疫症,一度令港人不敢睇樓,甚至令香港經濟衰退加劇,惟僅此而已。
綜觀「沙士」帶來的衝擊類似「六四事件」或加印花稅,根本沒有改變香港任何基本經濟及社會結構,亦非左右樓市的主要因素。
由2003年計,樓市升浪至今已七年,樓價累升近100%,而七年升市,時間跨度亦接近1997至2003年跌浪。究竟現時樓市是已屆升市末段,抑或仍可節節上升?下期繼續討論。
作者: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營運總裁